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由“期待视野”到“心理匹配策略”(2)

时间:2014-06-10 14:21 点击:
三、心理匹配策略与有情导入 对一堂语文课来说,一次成功的导入就像一首歌的优美前奏或一部戏剧精彩的序幕,夺人耳目,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入的契机,运用心理匹配策略调整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主观认识

  三、“心理匹配策略”与有情导入

  对一堂语文课来说,一次成功的导入就像一首歌的优美前奏或一部戏剧精彩的序幕,夺人耳目,“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入的契机,运用“心理匹配策略”调整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主观认识,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达到学生的“期待视野”。

  (一)设置悬念

  好奇与疑惑是求知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伊始将一个与上课内容相关而又值得思考的问题抛给学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整节课的学习效率。张大均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个体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以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导入中问题的设置,根据所教文本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题目入手

  有些题目显得“不合常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有一篇《像山一样思考》,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山可以思考吗?如果它可以思考,它会想些什么?为什么它要思考?”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会促使学生动脑筋,有些学生会产生自己的想法,迫切地想阅读课文求证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则暂时想不到答案,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会更认真地找寻答案。

  有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其目的之一就是促使读者在看到题目之时产生相同的疑问,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有一篇罗素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作为一名大思想家尚且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普通人是不是更该问问“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的生活目标与罗素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便是由一个题目可以引发的一整节课的思考与探寻。

  2.从对已学课文的迁移入手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作家的作品会出现多次,比如鲁迅,比如司马迁。对待这样的作家作品,教师应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达到“匹配”的效果。

  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了解。如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报任安书》时,就可以回顾必修三学过的两篇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以及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并这样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写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他写《史记》是为了什么?在写作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些在我们今天要学的司马迁的亲笔书信中可以找到答案。”有了这一层知识和情感的铺垫,学生必然会更有兴趣学习这篇文章。

  也可以了解作家的另一面。如在补充教学鲁迅的《伤逝》时,可以先联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出现的《祝福》,回忆鲁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祥林嫂,用怎样尖锐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与民众,总结这是鲁迅“刚”的一面;再话锋一转,提出鲁迅有“柔”的一面,在这篇《伤逝》中便可见一斑。这就为教学这篇文章开了个 好头。

  (二)创造情境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导入环节,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一节课的开始便可以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带着丰沛的情感开始一篇文章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是最为可行的办法。

  课本中的文章并非个例,大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有很多更是日常人都会有过的经历或感受,只不过作家把它们付诸笔端罢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动员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类似的经历,从而与文章产生情感 共鸣。

  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教授沪教版高中教材中的《呆气》一文时,就用了这样的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为了办好一件事而废寝忘食的情况?有的请举手。

  学生一:我下象棋时废寝忘食。

  学生二:我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废寝忘食。

  学生三:我有时做数学题废寝忘食。

  老师:回答得好。同学们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就是执着追求的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呆气》。

  本来“呆气”是口语化的词,学生未必理解,更未必感兴趣。程翔老师的这个导入,就自然地解释了“呆气”的意思,并让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情况进一步理会了这是怎样一种精神,产生了认同感。

  (三)直观形象诱发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能直观地接触到文章涉及的形象。可以借助现代化媒体,也可以借助实物,帮助学生在感情上接近所读的事物,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可以这样导入:先借助幻灯片给学生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让他们从书法的角度整体感受这幅作品的美,然后教师可以说:“大家已经从书法上感受了王羲之先生的艺术性,其实,他的文字不止在外观上富有美感,在内涵上更是美不胜收。下面我们暂且放下这幅书法的外在之美,一起深入课文文字的深处,感受这位大书法家的哲思。”本来学生会认为学习古文是枯燥无趣的事情,但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的审美之情已经被书法作品调动起来。

  再如,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景泰蓝的制作》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带来一件景泰蓝作品。没见过的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自然会好奇这样精美的物件的制作过程,认真地学习这篇文章。

  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是既定的,教师的思维和方法却是灵活的。进行形象、个性的导入对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该切实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和个人智慧,把导入落到实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